泸县佳泰路彩虹桥西500米处
+0830-8183199
教育要植根于文化的土壤

中国教师在英国支教有感

2015-9-16    作者:熊兴权    点击数:1546

教育应植根于文化的土壤

最近,“中国教师到英国支教”的视频在网上疯传,在教育界掀起不小的风波。

英国广播公司(BBC)今年费大力气拍了一部纪录片,邀请5名中国的中学老师到英国汉普郡一所顶级中学,对该校的学生进行一个月的“中国式教学。过程,中国老师明显“水土不服”,英国学生的不少举动让他们十分“抓狂”;而英国学生也无法适应高强度教学,被中国老师训哭。但一个月后的考试结果,中国教师教学的班级成绩完胜英国教师的班级。

要说邀请的中国教师算是一流的学校的顶尖水平的教师,南京某中学的教师。实验样本学校是也是英国顶尖学校的学生,实验结果具有代表性。体现了中式教育与西方教育的文化冲突,略举二三:

冲突之一,升旗仪式。中国学校必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听着雄壮的国歌,看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神圣感油然而升。每周升旗仪式理所当然。而英国学生则认为没有必要。升中国国旗无精打采,就升本国国旗也是一样散乱,更说不上庄严感,神圣感。

冲突之二,文化课堂。中国的课堂讲求纪律保证,虽然精读多练,但教师的还是讲少不了。英国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着实让中国教师头痛,有化妆打扮的,有打电话的,有泡茶喝的……,这在中国课堂是绝对不允许的。虽然教师采取了谈话、罚站、写作业等措施,但收效甚微。

冲突之三,活动课堂。与文化课堂大不一样的是活动课堂。中国教师给学生上了两堂文化课——扇子舞和包饺子,学生十分感兴趣,教师示范时精力集中,练习时后十分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效果与文化课大不一样。

从以上的教学事件中可也看出,中国的学校,中国的老师,很正常的教学行为,在英国却遭遇反对。不仅是学生反对,家长也认为学生座这么长时间不喝茶,是不允许的。这就是文化的冲突。

教育要植根于文化的土壤。中国教育适合中国的土壤,英国的教育适合于英国的土壤。中国教师在英国搞教育,要改变英国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只有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英国的教育文化。

中国老师认为,这些英国学生缺乏进取心,懒散无纪律,而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英国的高福利制度。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一些家庭富裕的孩子确实懒散无纪律。但深入细想却不完全对,说学生的懒散,是中国教师的评价,也许英国家长不认为是懒散。那种认真地反复做一类题是勤奋,做一道题就会了想出去玩的就是懒散吗?这样评价未必全面。

前不久,我读了《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介绍了英国的数学课堂。英国学生没有去背乘法口诀(九九表),所以在计算题的时候表现出“笨拙”。中国学生用口诀计算,浓缩甚至消除了“过程”。但浓缩的并不一定是精华。数学的学习精华就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英国教师在教87除以3时,不是用简单的口诀列竖式,而是用教具演示:先从87中减去10个3,再减去10个3,最后再减去9个3。一共连续减去29个3。具体计算时,每一次减去几个3,可以不同,只要余数是0就可以了。这样的教学虽然过程复杂些,比口诀计算琐碎。但经历了数学过程,悟出了除法与减法的联系。但无需给学生讲用竖式,先试商再调商,强调余数为0等重要得多。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中英教学的差异与“中餐”和“西餐”的差异相似,中国人喜欢吃熟食,西方人喜欢吃生食。熟食消化快,但营养少;生食消化慢,但营养丰富。英国老师讲解少,示范少。学生游戏多、探究多。但英国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直抵学科本质。学生对学科兴趣浓,适宜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当我们在羡慕西方教育的同时,英国在研究中国的教育,认为中国教育基础扎实。无论中国学习西方教育,还是西方学习中国教育,借鉴别人的同时,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才是行得通、走得远的教育。正如一个学校,去一个发达地区的优质学校学习考察回来,就要照搬运用,其果一般都不理想。

教育要植根于文化的土壤,发展要结合自身实际。

熊兴权

2015/9/16

备案序号:蜀ICP备14029754号-1 投诉电话: 010-66092315、66093315 监督举报邮箱:12391@moe.edu.cn | COPYRIGHT 2014 泸县梁才学校版权所有 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