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佳泰路彩虹桥西500米处
+0830-8183199
当前位置:> 小学部 >> 副校长专栏 >> 专栏文章
当规范邂逅个性
2012-10-29    作者:副校长 卓之洪    点击数:1505

当规范邂逅个性

——读《开学一月毁我六年教育观》有感

副校长 卓之洪

最近网上在热议一篇来自家长林爻的网文,题目是《开学一月毁我六年教育观》。作者的教育观是什么呢?“我用了6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告诉她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刚刚过去的这一个月,我的这个理念受到了根本性的挑战。”原来是家长努力把自己的女儿培养成个性张扬,富有创造力的人,但开学一个月来这种理念却与学校的教育发生了冲突。因为学校要求整齐划一,要求孩子各方面都要做好。比如,老师要求学具要统一,包括作业本、笔、文件袋甚至舞蹈鞋。她认为女儿一直在学舞蹈,有好几双标准的芭蕾舞鞋,没有必要统一。她认为只有特色与个性,才能培养孩子珍贵的创造力。但最终还是敌不过女儿焦虑的泪水,买了合格的舞鞋。她主张的教育理念是三分教七分等,所以没有让孩子上学前班,但老师却要求“速成”,硬要孩子规范地写字。她用6年让孩子明白了礼物不是做事的动因,可孩子已经用“小贴画”换回了两块橡皮……

在此,我们看到一个心急家长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理念之间的一次深刻碰撞,看到学校规范要求与家长追求个性张扬的冰冷邂逅。家长发出“六年后,学校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孩子?”的忧叹,网上更多的人则就个性与规范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小学孩子家长的我,看到这些议论后心情凝重、五味俱全啊!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首先非常感动。时代在发展进步,我们的家长朋友对孩子教育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刻了。如果能有更多的家长都如此重视子女的成长,关注学校的教育,就学校老师而言是太幸福了。我校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学校,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是学校的。这些家长很少关心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在家里对孩子有一些违背教育规律的影响,让我们的教育很被动。老师辛苦了一周积累的教育成果,如不吃路边摊零食、不攀比、坚持看课外书等,可回家后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有所愧疚,便有求必应。等孩子回到学校后所有的努力都化作泡影,有时甚至比没有教育更糟。我们为了让教育效果延伸到假期里,认真设计了长假作业单。里面有些内容需要家长协助、监督的,本想给家长一个了解学校教育和一个跟孩子交流学习的机会,可是一部分家长却认为我们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学校为了贯彻素质教育,重视每个学科的教学。比如科学、美术、劳动技术等学科的教学要求比语数英老师更严格,上这些课程的老师也比基础学科更辛苦。纵然如此,家长和孩子们依然把这些科目当作“副科”、“豆芽科”。久而久之,学校教这些课的老师也认为这些课程是副科了,弄得学校也很无奈。

但是我们也看到更多的,像这位发网文一样的家长。他们把孩子的成长放在生命中一个重要的位置。虽然孩子不在他们身边,却坚持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与老师交流。他们即使远在异地他乡,也会千里迢迢赶到学校参加亲子运动会、家长开放日。还记得曾经有一个家长为了参加孩子的六一文艺演出,花费几千元坐飞机回来,又因为工作太忙,连夜坐飞机回去上班。有一位家长为了帮助孩子完成制作“叶子标本”的作业,驱车几十公里去请教专家。还有一位家长在一次家长论坛上,抱来厚厚几本日记,里面都记录着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我们还看到学校演出活动舞台前,闪烁的荧光灯背后家长那幸福的期待和满意的笑容,《家校专刊》上家长洋溢深情的文字。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深知教育的规律所在,那就是个性张扬应该在相对规范的基础上。现在有不少家长,甚至是教师由于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片面地拔高了个性张扬的重要性。他们认为我们的孩子没有创造性就是规范教育给压抑的。诚然,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的,但他们终究是社会的人,要与他人合作、交流,要融入现实。这时必要的规范,相对的统一便是孩子融入集体的前提条件。比如教师要求铅笔等的统一,一是为了便于书写,二是不想让孩子将注意力更多集中在特别“个性的学具上。我们可以试想,舞蹈教室内五颜六色的服装怎能给人以美的感受?普通学校的老师,在孩子教育方面很多时候都唱着“独角戏”。我们渴望有更多的家长能参与进来,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形成合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得益彰。

作为一个学生家长,我也感觉到随着孩子成长的是知识,退化的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我也希望孩子能守住他的那一点“天真”,能有点与众不同。其实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能是说退化了,更多的是被束缚了。比如高年级的孩子不会再给太阳画上眼睛、嘴巴,不会将绿叶画成蓝色等。由于孩子知识和经验的增多,他的每一个想法都会受到逐渐增多的规则的约束。他们的创造力是增加了而非减少了。我和很多家长一样,既希望孩子每次考试都能取得好的成绩,也希望他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身心健康、快乐生活。如何在应试与素质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觉得家长可以试着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正确的“素质观”。学校只重视应试成绩,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家长施加的影响。教师和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教育观,但很多时候都得迎合家长的需求,自己才能生存和发展。比如很多家长都重视早教,希望孩子很小就能背诗写字,所以学校就把幼儿教育小学化了。家长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好坏,也只看他们考试的成绩怎样,所以我们可以到处看到某某学校在那次考试中又获得第一名的宣传等等。学校为了考试能获得好成绩,在考试前就把一些“副科”给停了课,专心应试。如果家长能更多关注孩子各方面的成长,关心孩子感兴趣的专长,关心学校的艺术活动、实践活动,关注孩子各个学科的老师情况,也是能影响学校教学行为的。

二是做好孩子个性培养的有益补充。学校由于实施班级教育,很多教学活动和教学要求都是相对统一的。但孩子的成长绝不会在这种统一中整齐划一,因为每一个孩子的心智水平和家庭环境都是不一样的。一个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便是孩子个性张扬的沃土。书香门弟的孩子多数会喜欢读书;父母是搞音乐的,孩子也会很喜欢音乐;父母是做生意的,孩子很小就会有经营头脑。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影响之大。其实学校经常给每一个孩子不同成长经历的可能性。比如带孩子进行一次旅游,做一次社会调查,辅导孩子做一个小发明,与孩子同读一本书……这些老师不一定能做到,但家长是可以做到的。而做到这些,你的孩子往往就会与众不同、个性鲜明。

三是主动参与到班级、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教育管理中。孩子的健康成长要受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共同作用。现实中,这个责任基本上都集中到了学校,压在了教师身上。一方面教师在一厢情愿的实施着他们认为正确的教育;另一方面家长在着急、揪心于孩子成长的各种问题。究其问题的根本,其实是两个教育主体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所以,家长要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主动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建设中,积极地为学校管理和发展建言献策。

一篇网文,激起千层浪,我觉得是件好事。它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关注儿童的成长,这不就是国民教育的进步吗?

备案序号:蜀ICP备14029754号-1 投诉电话: 010-66092315、66093315 监督举报邮箱:12391@moe.edu.cn | COPYRIGHT 2014 泸县梁才学校版权所有 成都市永风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四川省互联网举报中心